李思遥和他的“遥剧场”: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 让梦想不再遥不可及

中国新闻网   2023-08-04 14:17:09

原标题:


【资料图】

李思遥和他的“遥剧场”: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 让梦想不再遥不可及

中新网银川8月3日电 

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

从只有90平方米、50个观众席、一块黑板当门头的工作室,到成为宁夏存活时间最久、原创演出制作最多的独立民营剧场,再到受邀参加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、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,今年31岁的银川戏剧青年李思遥,用11年的坚守创造了许多奇迹。

李思遥演出现场。中新社记者 李佩珊 摄

8月3日,在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策划举办的“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”与“文艺两新”面对面系列媒体见面会第一季第一期活动中,李思遥与观众见面,分享他的生活与戏剧梦想。

和许多独立戏剧人一样,李思遥时常被问到一个问题,为什么要在银川做剧场?

在常人眼中,戏剧与银川很难搭上边界。这里地处西北内陆,这里的人如同黄河、沙漠一样豪爽,习惯了秦腔一样“粗犷”的表达,剧场演出于他们而言,陌生而又遥远。“正是因为如此,比起其他城市,这里更需要戏剧。”李思遥坦言,作为土生土长的银川人,他想留住与吸引更多和他一样热爱戏剧的家乡人,“我想探索和营造一种社交文化,以戏剧为依托,将线上社交引流到线下,让大家不再是酒搭子、饭搭子,也能是戏剧搭子、艺术搭子、文艺搭子,让戏剧成为年轻人的新型社交方式。”

在李思遥的探索下,以他名字命名的“遥剧场”诞生了。他把自己的童年经历和生活经历搬上舞台,当起编剧、导演、老师,探索实验话剧、儿童剧、偶剧、环境戏剧、沉浸式戏剧等多种类型戏剧,创作出了《我从未对你诉说》《如果相遇是一条河》等经典剧目,收获了许多鲜花与掌声。

李思遥及“遥剧场”工作人员。中新社记者 李佩珊 摄

可这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。在鲜花与掌声背后,有太多的艰难时光。最难的时候,李思遥靠刷信用卡排戏,票房收入完全不足以支付场租和团队工资。眼看着和他一样在银川开剧场的同行陆续选择退出,他逐渐变得迷茫。

“我以前总是喜欢问别人这样对吗?这样好吗?我总想去讨好观众,后来才发觉应该多问问自己,问问自己能给观众带来什么。”李思遥说,“让我能坚持走到今天的,是对戏剧的热爱,更是在银川这个大家不看好的城市里探索艺术空间的一种坚守。”

让李思遥“大火一把”的当属他的原创音乐剧场人偶剧《奶奶的诗》。在《奶奶的诗》中,李思遥第一次将人偶剧这种西方艺术形式引入银川,以奶奶为孙子制作的布偶在奶奶的思念中“活了起来”为故事背景,演绎了在空荡的房间里,布偶与奶奶发生的一系列有趣、有爱故事。该剧不仅在全国巡演超过30场,覆盖观众近万名,还获选2021年度银川市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奖励、2022年度宁夏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。2022年,李思遥还带着《奶奶的诗》,受邀参加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。

《奶奶的诗》让许多观众认识了李思遥,也接受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戏剧的演出方式。李思瑶坦言,曾经谈起艺术,大家总是冠以“阳春白雪”之名。“其实艺术不只存在于高大上的剧院、华美恢弘的建筑里,也不一定要有宏大的背景、叙事、音乐,它可以是一日三餐、一年四季,没有高门槛,可以离生活很近。”他说。

11年的坚守与一腔热爱,让李思遥和“遥剧场”不断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艺术爱好者,“遥剧场”甚至成为银川文艺地标,成为游客的“网红”打卡点。而最让李思遥骄傲的,则是他和他的“遥剧场”成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案例。“有位石油工人辞职来到了剧场发展,还有一个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成功考取了戏剧学院的研究生。他们都曾是我的观众,也都是喜剧爱好者,更是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的最好展现,这也是我想传递的一种希望。”李思遥说。

“有人说,建筑可以让一个城市变得更大,而剧场会让城市变得更伟大。我希望我的剧场是一盏灯,照亮热爱戏剧的同行人。我也希望这里能时常上演生活美学,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。我更希望这里成为造梦空间,期盼更多人走上职业戏剧路。”憧憬未来,李思遥还有很多话想说……

猜你喜欢